为什么剩女多剩男少?真相扎心了

  剩男剩女地区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甚至可以说是比例失调现象十分严重。基本在我们视线中大部分都是剩女,而剩男却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

1. 教育群体性别结构本身失衡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每所大学里的男女比例都是失衡……反正我上大学那会儿就是这样。

  整体社会环境变了,除了极少数落后地区以外,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和资格早已受到应有重视和大幅提升。而同龄女性一般都会在心智上比同龄男性更为早熟,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大学生男女比例失调问题。

  其实,中国大学中“阴盛阳衰”的状况都还算好的,有兴趣大家可以找一下美国目前的男女在校大学生比例,有过之而无不及罢了。

  大家都知道,大学一般都分布在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所以紧接着,大学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带来的就是大城市中女性整体数量比例高于男性的问题。

2. 同等资产水平下的女性相较于男性更有在大城市生活下去的资本

  (1)女性担负更少的“成家”压力。

  虽然中国已经步入了新时代,但传统社会中父权制的两性分工结构(人们在社会认知中有着明确的性别分工差异: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擦地做饭貌美如花)却依然影响深远,久久无法弥散。

  虽然接受高等教育思想更开放的人天天喊着男女平权,但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对于新家庭的组建,一定是男性要承担更多的资金压力。这是对于女性而言所拥有的性别红利。

  结果呢?女性在大城市的生存压力和婚恋压力,都远低于男性:

  十八线小城的女生甚至是出身于农村的女生,轻轻松松就可以在大城市生活下去以及长久地逗留下去。比如三十而已中的王曼妮,即使眼见着都要三十岁了还只能租房过日子,她也不会过分担心。反正最后会有人来替她买单。

  而男性呢?他们需要买车、买房、彩礼、工资水平较高、父母身体康健家庭状况良好等等等等,才能有娶一个所谓“城市女孩儿”的资本。他们需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为上述女生买单。

  于是,越来越多的“条件一般的男性”在尝试跟一个“条件一般的女性”谈恋爱却无疾而终的那个晚上,连夜逃回了家。

  (2)择偶竞争策略问题

  一个事业有成的大龄男性不会被叫“剩男”,因为他们可以通过选择阶层的向下兼容来获取另一半,女性却不会,所以就成为了“剩女”。

  因为对于年龄大的单身男性来说,通过金钱、物质作为自己的择偶竞争策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他们付出金钱,年轻女性貌美取悦自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在北京上海等一众大城市中,稍微混出点头的男生,轻轻松松就可以娶到一个小镇姗姗(当然,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较为落后地区的剩男数量堆积)。

  但女性不会,即使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那种“阿姨我不想努力了”的段子。但段子终究是段子,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少之又少。那些稍微混出点头的女生,几乎不会选择找一个小城市的老实人就嫁了(比如王曼妮绝不会嫁给她老家那个村委书记)。

  所以,综上而言,前面上面提到的大城市女多男少,小地方女少男多的情况,是社会结构性问题,是必然的,是无法避免的。

  它和男性努不努力、女生优不优秀、政策优不优化没有什么太大关系。这一难堪的局面很难调解,甚至无解。

  当然,如果认清了这些现实以后,能让一些大龄剩女不再抱着“剩男多、剩女少,老子不怕嫁不出去”的婚恋态度,那就再好不过了。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